目前所在位置: 首頁
有機招牌不如有機名牌
發佈日期:2009-05-07
最近名牌新聞滿天飛,而食品的名牌就是有機產品。如同名牌有許多仿冒品,有機產品亦如是。最近關於有機蛋仿冒的報導,主要在於國內對於有機畜產品雖已訂定標準,但卻尚未有任何由農委會核可的認證機構負責認證工作。
除了少數進口的有機畜產品外,嚴格來講國內任何所謂的有機畜產品都是假冒或生產者自行標榜的,這其中包括「有機鮮乳」、「有機豬肉」或「有機蛋」等產品,都可以說是自行加封的名稱,但這不表示其品質有問題,有些只是在相關的環境要求上無法符合目前歐美的生產標準。例如號稱生產有機蛋者,其一隻蛋雞的籠飼面積可能還小於一張A4紙的大小,這與一般企業化的蛋雞生產幾無差別,當然會受到非議。
目前「國際有機運動聯盟」所設立的有機農業的認證標準,仍以符合土地面積較大的溫帶區域農業為主,故可能不適合拿來直接套用在土地資源有限的台灣以進行有機農業的生產,因環境條件及操作方式不同,是否可一體適用同一套標準有待商確。目前台灣依照「國際有機運動聯盟」訂定的有機農業標準,是所謂的全有機標準,適用於有機米、有機蔬果等完全禁止化學物品施灑的作物;至於其他不易一下達成有機認證的產品如有機畜產品、有機水產品等,台灣可訂定自己的有機產品操作標準,以符合台灣的生產條件。
中央畜產會或農漁政機關若能推動輔導示範農場,建立可行的有機畜產生產方式,才能吸引更多有心跟隨者加入,在有了基本標準可循後,應可減少現有號稱生產有機畜產品一些便宜行事及因陋就簡的心態。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展現從飼養環境到飼料、管理、及最後收穫時的「自然」或「動物福利」的要求。這過程中要投入的時間或人力成本很高,但相對的可從中獲得較佳的回饋,且回饋不見得只是物質的層面,還有從照顧環境與動物過程中心靈上的滿足。
另一問題在於,台灣既有的有機認證單位只對於有機蔬菜或水果有認證經驗,對於有機畜產品幾乎全然生疏,而且這些單位非常愛惜羽毛,不願意投入易受質疑的有機畜產品認證工作。難怪即使有訂立有機畜產品的標準,但門檻很高,幾乎無法讓現有生產者獲得任何國際有機認證單位的認證資格,而且產業規模小,生產者沒有公部門的補助也無法負擔龐大的認證費用。
台灣社會對有機農業的信賴不足,除一些惡劣生產者魚目混珠外,還在於缺乏全國性統整機構的有效推廣。認證工作雖由民間有公信力的團體來做最好,但制度未能上軌前,農業單位不宜只是被動性的做做樣子,好像台灣有了有機農業就顯示已進入文明國家之林,卻未實際投入研究和推廣資源。老實講,台灣的有機農業似乎只是農政單位懸掛的招牌之一,距離成為真正的名牌還遠得很。
新世代寧可吃泡麵省錢買名牌的心態固不足取,但若能轉而多帶動大家追求有機農業的名牌產品,給予辛苦付出勞力的農人多一些回饋,讓全民多一些健康,少一些全民健保的花費,使環境也得以生生不息的供養世代子孫,這才是真正的有機精神。
資料來源:陳永松/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聯合報,200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