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在位置: 首頁 > 農地新聞
及時雨! 農委會:本波降雨對春耕幫助大
@中廣新聞網/張佳琪報導
北台灣農地正值一期水稻插秧期,需要較多的農業用水,最缺水的桃園石門水利會灌區已經配合水庫節水措施,啟動當地埤塘水供應農耕所需,但是這幾天的降雨適時解決農業用水問題。農委會表示,目前暫時不必使用埤塘的水源,把埤塘的水節省起來,因應水稻抽穗期使用,這一波降雨對春耕可說是大有幫助。
好不容易下雨了,旱象略有紓解,也有利春耕的進行。南部地區水稻插秧期早已結束,但中北部地區正值插秧期,是農業用水較大的時候。缺水情況嚴重的石門水利會,轄區內內有五千多公頃農地正值插秧期,為配合抗旱並因應春耕,這幾天已動用當地埤塘的水供應。初步先使用近五成的埤塘水供應農業所需。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表示,這次的降雨,石門灌區暫時不必再用到埤塘以及水庫的水,降下的雨水直接供應插秧,對春耕的幫助很大。張敬昌說:「這是有效雨量的水,不必由其他地方供應,因此埤塘和水庫的水留起來供日後再用,所以這幾天降雨對春耕幫助非常大」。
中北部插秧期大約到下週二,如果本波降雨可以維持幾天,有機會讓農民撐過插秧期。
北台灣農地正值一期水稻插秧期,需要較多的農業用水,最缺水的桃園石門水利會灌區已經配合水庫節水措施,啟動當地埤塘水供應農耕所需,但是這幾天的降雨適時解決農業用水問題。農委會表示,目前暫時不必使用埤塘的水源,把埤塘的水節省起來,因應水稻抽穗期使用,這一波降雨對春耕可說是大有幫助。
好不容易下雨了,旱象略有紓解,也有利春耕的進行。南部地區水稻插秧期早已結束,但中北部地區正值插秧期,是農業用水較大的時候。缺水情況嚴重的石門水利會,轄區內內有五千多公頃農地正值插秧期,為配合抗旱並因應春耕,這幾天已動用當地埤塘的水供應。初步先使用近五成的埤塘水供應農業所需。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表示,這次的降雨,石門灌區暫時不必再用到埤塘以及水庫的水,降下的雨水直接供應插秧,對春耕的幫助很大。張敬昌說:「這是有效雨量的水,不必由其他地方供應,因此埤塘和水庫的水留起來供日後再用,所以這幾天降雨對春耕幫助非常大」。
中北部插秧期大約到下週二,如果本波降雨可以維持幾天,有機會讓農民撐過插秧期。
活化汙染農地 清華師生種下希望之樹
@中時電子報/黃筱珮/新竹報導
「希望能改變土地,帶來更棒的生活!」由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發起的「種下希望之樹」活化汙染農地計畫,今(21)日在竹市香山區樹下里舉行植樹活動,這裡曾有廣達32.7公頃土地被鄰近工廠廢水汙染,導致重金屬過量廢耕,雖然已經過整治,農民仍沒信心。基金會藉由種植無患子樹,以植樹活化農地。
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表示,樹下里鄰近工業區,10多年前曾受重金屬汙染,被環保署宣布廢耕,面積多達30公頃以上。
曾晴賢表示,10多年過去,政府雖投入大筆經費進行整治土壤,但農民仍對土地沒有信心,任土地荒蕪,一眼望去盡是雜草叢生。
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致力環保問題,獲阿拉善SSE公益機構資助,今天清華師生與贊助企業、以及樹下里前里長曾傳居等人共同植樹,啟動「種下希望之樹」活化土地計畫。
先以2.7公頃土地進行示範,曾晴賢表示,種下的無患子樹苗以不織布包覆隔離側邊樹根,讓樹根只往下長,減少接觸表層仍有重金屬殘留的農地;另一方面,灌溉水源也與可能遭汙染的渠道分開,改挖深井灌溉,避免再受汙染。
曾晴賢表示,利用植樹活化土地是一項嘗試,讓農民回歸田園與植物為伍,種下的樹種也挑不易長蟲的無患子等樹木,減少二次汙染的機會。但最終仍希望喚醒更多工廠的負責人,更有責任感去解決廢水和汙染物處理等問題,否則良田一旦被汙染,「永遠都回不去了」。
「希望能改變土地,帶來更棒的生活!」由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發起的「種下希望之樹」活化汙染農地計畫,今(21)日在竹市香山區樹下里舉行植樹活動,這裡曾有廣達32.7公頃土地被鄰近工廠廢水汙染,導致重金屬過量廢耕,雖然已經過整治,農民仍沒信心。基金會藉由種植無患子樹,以植樹活化農地。
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表示,樹下里鄰近工業區,10多年前曾受重金屬汙染,被環保署宣布廢耕,面積多達30公頃以上。
曾晴賢表示,10多年過去,政府雖投入大筆經費進行整治土壤,但農民仍對土地沒有信心,任土地荒蕪,一眼望去盡是雜草叢生。
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致力環保問題,獲阿拉善SSE公益機構資助,今天清華師生與贊助企業、以及樹下里前里長曾傳居等人共同植樹,啟動「種下希望之樹」活化土地計畫。
先以2.7公頃土地進行示範,曾晴賢表示,種下的無患子樹苗以不織布包覆隔離側邊樹根,讓樹根只往下長,減少接觸表層仍有重金屬殘留的農地;另一方面,灌溉水源也與可能遭汙染的渠道分開,改挖深井灌溉,避免再受汙染。
曾晴賢表示,利用植樹活化土地是一項嘗試,讓農民回歸田園與植物為伍,種下的樹種也挑不易長蟲的無患子等樹木,減少二次汙染的機會。但最終仍希望喚醒更多工廠的負責人,更有責任感去解決廢水和汙染物處理等問題,否則良田一旦被汙染,「永遠都回不去了」。
科技兄弟回鄉 推廣自然農法
〔記者廖淑玲/土庫報導〕
高宗懋、高宗甫兄弟推廣自然農法,配合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承租三十公頃農地,採自然農法種水稻、黃豆、黑豆等作物,昨天在土庫埤腳國小將自產稻米分享鎮內七所國小學生午餐食用。
高宗懋、高宗甫分別擁有大學、研究所學歷,原本都在北部科技公司服務,因無法忘情農村,三年前陸續回到土庫務農,但不跟從父親傳統慣行農耕,採用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自然方式防治病蟲害的自然農法。
兄弟二人先以自家的一點五公頃農地以自然農法種水稻,並透過土庫農會承租三十公頃農地分別種植水稻、小麥、非基因改造大豆,並與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及土庫鎮農會試驗種植減緩地層下陷節水作物的釀酒用高粱,採多元化經營。
高宗懋兄弟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友善的米」,更自行開拓行銷通路,為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買到安全無毒的新鮮農產,兄弟繼續努力擴大經營面積。
為推廣自然農法,兩兄弟不僅加入土庫農會四健會擔任義務指導員,昨天更到埤腳國小教學生以自然農法種水稻,並和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分享自然農法栽培管理過程和產品特性,還將自然農法所種植出來的稻米分享給鎮內七所國民小學學童午餐食用。
高宗懋、高宗甫兄弟推廣自然農法,配合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承租三十公頃農地,採自然農法種水稻、黃豆、黑豆等作物,昨天在土庫埤腳國小將自產稻米分享鎮內七所國小學生午餐食用。
高宗懋、高宗甫分別擁有大學、研究所學歷,原本都在北部科技公司服務,因無法忘情農村,三年前陸續回到土庫務農,但不跟從父親傳統慣行農耕,採用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自然方式防治病蟲害的自然農法。
兄弟二人先以自家的一點五公頃農地以自然農法種水稻,並透過土庫農會承租三十公頃農地分別種植水稻、小麥、非基因改造大豆,並與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及土庫鎮農會試驗種植減緩地層下陷節水作物的釀酒用高粱,採多元化經營。
高宗懋兄弟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友善的米」,更自行開拓行銷通路,為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買到安全無毒的新鮮農產,兄弟繼續努力擴大經營面積。
為推廣自然農法,兩兄弟不僅加入土庫農會四健會擔任義務指導員,昨天更到埤腳國小教學生以自然農法種水稻,並和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分享自然農法栽培管理過程和產品特性,還將自然農法所種植出來的稻米分享給鎮內七所國民小學學童午餐食用。
建物綠化從屋頂做起 幫助室內降溫
好房網News記者馮牧群╱綜合報導
頂樓住戶想要擁有清涼的夏天?挽起衣袖便能完成隔熱又美觀的綠屋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屋頂綠化技術手冊」提供免費下載,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教導民眾如何規劃施作,簡易完成自家屋頂綠化,完成後可降低屋頂表面溫度20度,室內溫度也可降低3至5度。
都市快速發展,建築物群聚產生的熱島效應日益嚴重,在廣泛推動綠建築之外,也需要增加都市透水鋪面並提高綠化率。建研所表示,由於都市土地取得不易,以立體綠化方式增加綠化面積已是國際趨勢。近年台灣有許多成功的綠屋頂案例,例如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斜屋頂,2000坪面積是目前最大的薄層綠化案例,還設有鐵木步道,成為假日運動的熱門場所。
更重要的是,綠屋頂的隔熱效果顯著。根據吳興國小頂樓綠屋頂進行的實測結果顯示,一般裸露的平屋頂在炎熱的夏季經太陽直射後,表面溫度高達50度,但屋頂綠化後,因為土壤覆土深度的隔離與植栽澆水的蒸發散熱,屋頂表面溫度降低近20度之多,頂樓的室內溫度也降低3至5度。
台灣亞熱帶氣候在夏季時,建物頂樓向來有隔熱需求,例如台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原則、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原則等,都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露台可綠化面積應達1/2以上。但施作工法若不正確,常導致漏水、施工不當等問題,「屋頂綠化技術手冊」等同一種參考工具書,民眾可到建研所網站免費下載。
建研所指出,台北市景美地區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戶外空地,本月底將完成薄層綠化、盆缽型及庭園型綠化的現場展示,後續將與屋頂綠化協會合辦技術推廣說明會,歡迎想要擁有屋頂花園的民眾參加。
原文網址: 建物綠化從屋頂做起 幫助室內降溫 | 好房網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4660792992.html
頂樓住戶想要擁有清涼的夏天?挽起衣袖便能完成隔熱又美觀的綠屋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屋頂綠化技術手冊」提供免費下載,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教導民眾如何規劃施作,簡易完成自家屋頂綠化,完成後可降低屋頂表面溫度20度,室內溫度也可降低3至5度。
都市快速發展,建築物群聚產生的熱島效應日益嚴重,在廣泛推動綠建築之外,也需要增加都市透水鋪面並提高綠化率。建研所表示,由於都市土地取得不易,以立體綠化方式增加綠化面積已是國際趨勢。近年台灣有許多成功的綠屋頂案例,例如新北市新莊國民運動中心斜屋頂,2000坪面積是目前最大的薄層綠化案例,還設有鐵木步道,成為假日運動的熱門場所。
更重要的是,綠屋頂的隔熱效果顯著。根據吳興國小頂樓綠屋頂進行的實測結果顯示,一般裸露的平屋頂在炎熱的夏季經太陽直射後,表面溫度高達50度,但屋頂綠化後,因為土壤覆土深度的隔離與植栽澆水的蒸發散熱,屋頂表面溫度降低近20度之多,頂樓的室內溫度也降低3至5度。
台灣亞熱帶氣候在夏季時,建物頂樓向來有隔熱需求,例如台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原則、高雄市都市設計審議原則等,都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露台可綠化面積應達1/2以上。但施作工法若不正確,常導致漏水、施工不當等問題,「屋頂綠化技術手冊」等同一種參考工具書,民眾可到建研所網站免費下載。
建研所指出,台北市景美地區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戶外空地,本月底將完成薄層綠化、盆缽型及庭園型綠化的現場展示,後續將與屋頂綠化協會合辦技術推廣說明會,歡迎想要擁有屋頂花園的民眾參加。
原文網址: 建物綠化從屋頂做起 幫助室內降溫 | 好房網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4660792992.html
社區透過壁畫 回憶農村舊
@中時電子報/記者黃文瑜/台南報導
不只龍貓能當社區彩繪主題,社區日常生活也能成為背景。佳里區溪州里為美化社區,在民宅牆壁與圍牆彩繪當地農特產與農家風情,來到社區的民眾透過壁畫,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了解農村故事。
溪州里長陳進源表示,溪州里有很多老屋,因無人居住,庭院雜草叢生,經屋主同意後,將老舊房屋前的空地整理為花園,栽種各種花卉,吸引民眾賞花。
去年10月間,社區推動彩繪計畫,邀請藝術家蔡明勳在民宅圍牆彩繪當地農特產白蘿蔔、幸福花園、農家生活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壁畫,但一度因經費不足差點停擺,所幸旅居美國的李昆仲捐了12萬元,才讓社區彩繪能繼續進行。
溪州社區牆上的壁畫,有別於一般彩繪村西式畫風,更像是山水畫,以4、50年代的農村景觀為主,農婦在古井汲水、洗衣、曬衣、小孩在庭院玩耍、農民採收蘿蔔,牛車滿載而歸的情景,栩栩如生。民眾參觀後表示,溪洲社區彩繪不只記錄溪洲的故事,而是台灣農業時代的共同記憶,深受感動。
原文網址: 社區透過壁畫 回憶農村舊景 | 好房網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2543192846.html
不只龍貓能當社區彩繪主題,社區日常生活也能成為背景。佳里區溪州里為美化社區,在民宅牆壁與圍牆彩繪當地農特產與農家風情,來到社區的民眾透過壁畫,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了解農村故事。
溪州里長陳進源表示,溪州里有很多老屋,因無人居住,庭院雜草叢生,經屋主同意後,將老舊房屋前的空地整理為花園,栽種各種花卉,吸引民眾賞花。
去年10月間,社區推動彩繪計畫,邀請藝術家蔡明勳在民宅圍牆彩繪當地農特產白蘿蔔、幸福花園、農家生活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壁畫,但一度因經費不足差點停擺,所幸旅居美國的李昆仲捐了12萬元,才讓社區彩繪能繼續進行。
溪州社區牆上的壁畫,有別於一般彩繪村西式畫風,更像是山水畫,以4、50年代的農村景觀為主,農婦在古井汲水、洗衣、曬衣、小孩在庭院玩耍、農民採收蘿蔔,牛車滿載而歸的情景,栩栩如生。民眾參觀後表示,溪洲社區彩繪不只記錄溪洲的故事,而是台灣農業時代的共同記憶,深受感動。
原文網址: 社區透過壁畫 回憶農村舊景 | 好房網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2543192846.html
頂豔陽挖馬鈴薯 特教生初體驗
@中時電子報/陳俞霈/嘉市報導
大、小朋友頂著豔陽蹲在農地,挖出大如拳頭,小如葡萄的馬鈴薯,嘉義市社區大學快樂農耕社成員於4個多月前,指導嘉義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栽種,採收的馬鈴薯有紅、白、紫3種顏色,裝滿6、7個水桶,將為學生營養午餐加菜。
「老師,我挖到了~」每每看見馬鈴薯,學生彷彿發現新大陸,興奮得立刻向老師報告,教師在旁耐心引導、示範挖掘動作,有些學生動作雖慢,卻展現細心,也有人施力過大,將馬鈴薯砍成「重傷」,還有人將石頭誤認成馬鈴薯。
農耕社成員去年11月曾到嘉特學校,用中耕機整理750平方公尺的農地,除草、鬆土後,讓高職2、3年級農園藝工作隊學生種下馬鈴薯塊莖,期間師生共同照顧、澆水、觀察植物生長,也學習耕作技術,經過4個多月終於歡喜收成。
農耕社負責人曾若淑說,馬鈴薯完全採有機農法種植,沒有放化肥,也不在乎收成數量,主要是要讓學生體驗種植與採收過程,農耕社成員還要將苦茶粕攪和入土壤,達到消毒、防蟲效果。校長許碧雲表示,收成後,部分要留著以後種,其餘給學生加菜。
大、小朋友頂著豔陽蹲在農地,挖出大如拳頭,小如葡萄的馬鈴薯,嘉義市社區大學快樂農耕社成員於4個多月前,指導嘉義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栽種,採收的馬鈴薯有紅、白、紫3種顏色,裝滿6、7個水桶,將為學生營養午餐加菜。
「老師,我挖到了~」每每看見馬鈴薯,學生彷彿發現新大陸,興奮得立刻向老師報告,教師在旁耐心引導、示範挖掘動作,有些學生動作雖慢,卻展現細心,也有人施力過大,將馬鈴薯砍成「重傷」,還有人將石頭誤認成馬鈴薯。
農耕社成員去年11月曾到嘉特學校,用中耕機整理750平方公尺的農地,除草、鬆土後,讓高職2、3年級農園藝工作隊學生種下馬鈴薯塊莖,期間師生共同照顧、澆水、觀察植物生長,也學習耕作技術,經過4個多月終於歡喜收成。
農耕社負責人曾若淑說,馬鈴薯完全採有機農法種植,沒有放化肥,也不在乎收成數量,主要是要讓學生體驗種植與採收過程,農耕社成員還要將苦茶粕攪和入土壤,達到消毒、防蟲效果。校長許碧雲表示,收成後,部分要留著以後種,其餘給學生加菜。